《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》,创新?魔改!
国庆期间,微短剧《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》冲上了各大社交媒体的热搜。
颇有戏剧性的是,从某些主流媒体以高度评价背书,到抖音微博等头部社交媒体用户一致痛批其历史虚无主义,仅仅用时两天。塌房如此之快,原因无他:这部咪蒙幕后操盘的革命主题微短剧,是显而易见的低级红、高级黑。
盘点一下这部短剧的高级黑片段:斗鸡眼的“红军战士”用枪指着看起来岁数不大的主角背台词“小东西,你红军爷爷在这儿呢”,一排“战士”举着枪围着民众(主角)还争抢物资,小“战士”把纪律抛之脑后上来就想拿主角的店里的包子啃,“红军”们一口一个“老子”“你他娘的”“有他娘的”“真他娘的有才”,八分钟不到的时间“他娘的”出现高达十几次,“战士”因为脚受伤赶不上大部队归队的第一时间是被“首长”训斥“这不是理由,你想当逃兵”,主角嗷嗷叫“长征路上怎么还有孕妇”,“战士”也跟着嗷嗷叫“女人生孩子比我中枪还疼”。
把红军演成了没纪律、没文化、没素质、拿着枪指着民众、不爱护战士、不理解妇女的流氓军痞,红在哪???主旋律在哪???创新演绎在哪???既不尊重长征历史和红军战士,也不尊重文艺创作。亏得一干主流媒体还能夸得出口,脸一扔就是夸是吧。
不止短剧,电影、电视剧也都存在类似问题。
2005年,一部《亮剑》火遍大江南北,这部曾被吹捧为“中国最好抗日剧”的电视剧,其实也是存在历史虚无主义的抗日爽剧。编剧拿捏住了观众的人性,一个“以服从命令为天职”的军人形象,太无趣了,一个“听党指挥,能打胜仗”的八路军战士,太常规了,于是乎,李云龙这个公然违反“党指挥枪”、对政委叫嚣“军事归我管、生活归你管”,满嘴“他娘的”,把违反纪律违抗命令当成真性情的流氓军痞,诞生了。
《亮剑》中李云龙满嘴脏话,毫无纪律性
整部剧看下来,流氓匪气不听指挥的红军将领、斯文“爱国”的国军将领、有理想抱负的日军将领,而在战场上担负重要责任的政委,在《亮剑》里成了不敢违抗团长,唯唯诺诺的管家婆,还说自己“不懂军事”!而真实的历史呢?我军是靠李云龙这样的军痞赢得胜利的吗?国军里真像楚云飞这样有家国情怀不欺男霸女的人又有几个?为什么在我军中承担着重要作用的政委形象被扭曲成了这样?
《亮剑》中楚云飞撤离大陆前捧起祖国的泥土带走
《亮剑》之后,各路抗日“神剧”都爱上了反套路和草莽式的英雄主角,“裤裆藏雷”“徒手撕鬼子”“包子雷”“弹弓炸火车”这种逆天的就不说了,《向着炮火前进》里,吴奇隆的半永久发胶头、工装裤和皮夹克,《雷霆战将》里穿着丝袜高跟鞋的护士和抽雪茄喝咖啡的八路军…怎么反转怎么来,怎么降智怎么来。
类似的问题,还出现在革命题材的电影上,在《主旋律还是低级红》中我们曾经批判过,《八佰》《金刚川》《南京南京》《长津湖》等“主旋律大片”,看似拍出了战争的残酷、敌人的残暴、我军的英勇,实际上,没有任何一部深入剖析了抗战和抗美援朝的意义、胜利的原因,甚至连关键战役中的战术智慧都毫无体现。
总结一下“神剧”的套路:主角偶像化、战争游戏化、友军懦夫化、敌伪弱智化。或者干脆反套路到底,我军流氓、友军风度翩翩、敌军残暴但有情,看多了闭上眼都能知道他们要演啥。2018年,日本出了一本《抗日神剧读本:出乎意料的反日·爱国喜剧》来嘲讽这些剧集,被曾经的侵略者如此洋洋得意的看笑话,不知这些编剧导演作何感想。
归根结底,我们的文艺作品,出了大问题。
什么是抗日战争,为什么要进行抗战,抗战如何取得最终胜利,这是清晰的“是什么-为什么-怎么做”的逻辑链,但很可惜,许多摄制革命题材影视作品的编剧、导演,只会用浅薄的细节反复渲染“是什么”,敌人是残暴的,屠村,没吃没喝,长征是艰苦的,没吃没喝;但是对“为什么”基本少有代入式的叙述,抗战前期日强中弱的战力悬殊对比、焦灼、痛苦、茫然的战时氛围,伪善、多变、被军国主义洗脑的敌人,鲜少有“神剧”会考虑这些,更别说“怎么做”了,没有“为什么”,自然谈不上“怎么做”,羸弱的剧情设置撑不起深层次的探讨。
《南京南京》重点描画了日军的“人性”:开枪误杀平民后,惊恐又愧疚
为什么抗日“神剧”、革命“爽”剧、爆米花式的浅薄“主旋律”大片屡禁不止?
其一,难以抚平的战争伤痛为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创造了生存空间,加之日本政府现在仍在刻意淡化侵华历史,首相主动参拜鬼社,军国主义隐隐有复辟之势,抗日“神剧”的爽感,满足许多民众对于希望日本为历史罪行付出代价的心理需求。
其二,内容创作转变成以市场为导向,影视产业投入大、周期长、风险高、不确定性大,为了追求利润回报,内容也逐渐趋向于商业化、庸俗化、娱乐化,因此,抗日剧演变出了抗日武侠剧(《抗日奇侠》)、革命言情剧(《战地青春之歌》)、抗战奇幻剧(《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》)等等,制片方追求钱,编剧和导演水平低又要讨好观众,最终在过度娱乐化的市场氛围下,制造了一堆毫无意义的垃圾。另外,常年购买低质量便宜剧集的地面频道,也助推了更多烂片诞生。
其三,审核部门把关不严,从政治正确的角度对抗日革命题材剧作大行方便之事,虽然早在十年前,广电总局就已经对抗日剧娱乐化进行过严肃批判,但在审核上,仍有许多烂剧,“神剧”通过审核。
当然,放眼世界上其他国家与地区,这种消费战争的烂片也不在少数,比如1982年中国台湾地区拍摄的《红粉兵团》,把抗日斗争扭曲成了“七个女郎斗鬼子”的荒诞闹剧;俄罗斯喜剧片《希特勒完蛋了》,主角作为苏联间谍,除了谈恋爱泡妞和希特勒的dj玩闹等等无厘头行为外,基本一点正事都不干;乌克兰电影《乌克兰游击队》,主角喝酒之后蛇皮走位,躲过了扫射的子弹,随手几枪,把德军纷纷射死;美国二战题材电影《狂怒》,也整了一出奇葩的“破坦克打退300党卫军”的无脑热血情节。被文化消费主义极度裹挟的垃圾作品,正深刻影响着未经历过战争的一代人的思想。
《乌克兰游击队》片段
来看看真正优秀的革命题材影视作品是怎么样的,2021年播出的《功勋》系列剧《能文能武李延年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。
在剧里,我们能看到解放战士面临的诸多问题,比如战友的歧视、上级的不信任、敌人的诱降,甚至连解放战士临阵脱逃甚至叛变这种看起来是“雷区”的史实也没有回避,但同时,通过李延年这个角色,又真实展现了战争动员的不易与伟大,一句“到处都是来不及掩埋的百姓的尸体”点明了战争的残酷,”要想过上和平幸福的日子,只有打胜仗“又道出了抗战的必要性。
除了在战争中不断反思成长的诸位群像演员,这部剧最神的地方,还是塑造了一个优秀的政工干部角色。
以往许多影视剧,尤其是近二十年的抗战题材影视剧里,表现的基层政工干部,问题不少,比如电影《集结号》,开头指导员不顾战场实际情况盲目命令冲锋最终被炸成两截,最后连长谷子地随手拉了个逃兵拉来了指导员,还说什么“指导员吗,反正能当个人用就行”,《雪白血红》的师长钟伟,打着“中国巴顿”的名号,面对与他意见相左的政委骂街“我是师长,我说了算,哪个再说走,我就毙了他娘卖X的”,真正的政委则毫无存在感。拜这些烂剧所赐,“政工干部”给人的印象就是脸谱化、婆婆妈妈唧唧歪歪喊口号、手上没点真功夫就会耍嘴皮子说漂亮话。这都不能说是“反常规”了,而是妥妥的歪曲历史。看得出这些作品背后的导演,丝毫不理解解放军先进的“双长制”,反而极为推崇美军的“一长制”。
再看李延年,这个可以带领战士们上阵杀敌,也能做好队伍思想工作的政工干部角色,既尊重了真实的历史,也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高光角色。同样是政委,李延年和赵刚、孙指导的角色刻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中国为什么能取得抗战的成功?那一定是因为我们有许多“李延年”,而不是许多“李云龙”或者“苏梅梅”。真正的好作品,从不回避所谓“敏感问题”,因为真实的革命从不缺少问题,但伟大的正是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、走出自己道路的过程与结果。
《能文能武李延年》是一个由真实的人物经历改编的剧集,它的成功恰恰说明了一件事,中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史本身就有许多精彩、动人的故事,文艺工作者不添油加醋,只是原汁原味的还原真实历史,也足够创作经典佳作吸引观众。
所以那些制造“神剧”的编剧和导演,究竟是不想、还是不能做出好作品呢?
当编剧、导演和审核都在回避战争的本质、胜利的根因,弱化真实的历史,当观众只能通过低俗的“神剧”进行“打卡式爱国”,无法触摸沉重的历史并反思战争、政治、历史、现实、人性的真相,我们如何将不屈抗战与自立自强的精神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,继往开来开辟新道路呢?
通过魔改历史的革命“神剧”来了解历史,在日复一日的花式爽剧中纪念抗战胜利的成果,是在侮辱先烈、抹黑革命、消解正义,并不具有什么爱国主义教育意义。
魔改历史,就是忘记历史,不要忘记历史,不要忘记真实的历史!
撰文:电子铀
图片:来源于网络